由歷史看QE減碼的影響

0
445

美國經濟從1985年來便不曾看過單年6%以上的實質經濟成長,即便在1999年網路泡沫最熱期,也僅成長4.9%;而2010年全球經濟自金融海嘯觸底反彈,帶動S&P500自2009年低點大漲65%,然而美國當年的GDP也僅成長2.6%。上次超過6%經濟成長率要回溯至1984年雷根時期,美國當時剛走出80年代的高通膨陰影,並度過1979年和1982年的兩次衰退,加上雷根上任後的減稅政策、增加政府開支,才創造出輝煌的80年代。

 

統計雷根執政期間(1981-1989年),美國GDP平均年增率達3.5%,通貨膨脹平均為4.8%,大家都知道在通膨時期,全球經濟的穩定性會因貨幣政策的頻繁改變而下降,經濟衰退的頻率會上升;如1971-82年間美國就因通膨長期增溫而經歷了三次的蕭條,平均約每3年一次。反觀2008年金融海嘯後(2009-2019),美國年均實質經濟成長幅度僅1.86%,平均通膨更低至1.84%,由於通膨低,貨幣政策安定,經濟衰退頻率幾乎不見,使得美國在此期間景氣擴張整整十年,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才出現衰退。

 

但美國三月份CPI年增率高達4.2%,為2018年以來新高,Bloomberg原物料指數今年以來已大漲12%以上,日用品大廠寶僑也宣布將調漲價格,為2018年以來首見,另外今年預期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達6%,也表示消失匿跡十年的通膨增溫態勢將重新蒞臨!

 

今年4/14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,未來削減QE將會先於升息,即未來若聯準會設定的目標達到時,將會以削減QE為優先考量,而左右聯準會政策的兩項重要因素為:就業市場復甦與核心通貨膨脹。

 

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後,歷次QE結束都伴隨股市修正,2010年3月,QE1正式結束,聯準會至此已購債1.5兆美金,美國經濟也於2010年底部反彈(GDP成長2.6%),但S&P500指數卻是連跌兩個月(2010年4~5月),修正幅度達13%,小型股更是重挫17%,直到主席柏南奇在當年度8月暗示可能來臨的QE2,才使美股落底回升。

 

再看2013年12月,聯準會第一次展開削減QE的行動,每月減少購債100億美金,相較原來的每月購買850億美金來說,幅度是相當輕微,直至2014年10月底,聯準會正式結束QE操作,不再擴表。而S&P500自結束QE後至2015年2月上漲5.3%至波段高點,便從當年7月開始兩波修正(跌幅分別達9%和7%),期間小型股也重挫17%,直至2016年2月股市才出現落底跡象。

 

由去年至今短短一年內,聯準會已擴表超過3.5兆美元,總額已接近自08年後花費六年三輪QE的4.5兆美金,在今年美國經濟成長可能創紀錄的情況下,全球股市(MSCI ACWI指數)已自2020年疫情爆發前高點又再上漲20%,且如今多頭行情已全面擴至中小型公司,S&P600今年以來上漲16.5%,超過S&P500的11.2%,其中上漲的族群多集中於景氣循環類股。

 

而台股今年以來表現最好的已不是電子業,而是過去長期被忽略的傳產,其中鋼鐵類股上漲53%、航運上漲51%、高爾夫球上漲43%、橡膠上漲44%,遠遠超過加權指數16%和台積電12%的漲幅,搭配本波的原物料行情,融資餘額超過2500億,更是創下近十年來新高。

 

未來在預期經濟強勁復甦的狀況下,極可能伴隨就業市場的改善和通膨大幅增溫,聯準會對於削減QE的態度,將會大幅左右全球風險性資產的價格,尤其聯準會4月利率會議紀要釋出開始討論減碼QE的可能,表示若原物料持續炒作造成的大幅通膨,最快聯準會可能於6月宣布開始減碼,建議投資人務必在行情熱絡下冷靜思考,避免參與明顯過度投機的區塊,並控制持股水位才能同時掌握機會與降低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