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遊卡開啟NFC電子化 董座證實:跟蘋果溝通中

0
1133

去年三月,懸缺兩年的悠遊卡總經理一職,宣布由時任永豐金控副總經理陳亭如出任,她不僅是第一位女性總經理,也是歷來最年輕的,今年一月在董事會推舉下,陳亭如也身兼董事長職務。

如今她帶領悠遊卡走在轉型的路上,從去年推出的雙北公共運輸定期票上,看到支付的變革,取得電子支付執照的悠遊卡,迎來嶄新的模式。

蘋果可能開放NFC,陳亭如:有在逐漸溝通中

最新消息是,今年6月將登場的蘋果WWDC大會中,iPhone極有可能升級NFC功能,可以讀取ISO 7816的NFC標籤(此標準常見用在門禁卡),以及MiFare、FeliCa這兩種交通卡標準,這意味著:Apple Pay也有望導入悠遊卡功能。

對此,陳亭如的態度一改過去低調,證實確實是希望悠遊卡全面手機化,她並證實「蘋果在NFC開放上有想法,有在逐漸溝通中,」跟前一個月的狀況相比,悠遊卡在Apple Pay中的應用顯然將加快腳步。

今年二月,金管會銀行局正式核准悠遊卡兼營電子支付,未來可以如同LINE Pay一卡通,執行帳戶間轉帳、儲值、代收付。陳亭如表示,電子支付是悠遊卡未來重要的方向,「卡片會走向無卡化存在雲端」這也意味悠遊卡將迎來全新的商業模式。

講到無卡化,近來最熱門的話題是三星與悠遊卡公司簽署協議,往後三星手機用戶,可以直接在Samsung Pay下載一張虛擬悠遊卡消費,當時陳亭如表示,Apple Pay因為技術規格與悠遊卡不同,短期內比較難談合作,因此第一階段先跟三星合作。

 

雖說無卡、數位化是趨勢,但陳亭如也提醒,台灣還是存在許多弱勢族群,日常生活中可能沒有這麼方便使用手機,因此在未來,實體卡片仍有存在的必要性。

這個道理就如同最近在美國各州法律更改的壓力之下,亞馬遜宣布無人商店Amazon Go將開始接受現金付款,就是不希望在科技演進的現在,構成消費市場歧視。

交通、民生通路,成小額支付主要戰場

悠遊卡從2002年就開啟交通支付功能,至今已經有17年歷史,當時手機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,開啟不用現金就能乘車的新時代,接著在2010年進攻小額支付,悠遊卡不只是一張電子票證,同時乘載許多公共政策,許多縣市的敬老卡、學生證都是以悠遊卡作為載體,成為目前最為普及、年齡層橫跨最廣的無現金交易方式之一。

陳亭如表示,悠遊卡至今已經發行8千多張,「不過許多都是收藏卡啦!」真正活躍在使用的張數有多達2千多萬張,可以說幾乎所有台灣人身上都可能有一張悠遊卡。這些年來也創造許多值得觀察的數據,「現在每天交易量超過700萬筆、每日交易金額為1.7億元。」若從2018年數據來看,整年交易金額為632億元,其中交易量最多的地方交通類別,交易金額達到340億元,接著是超商的184億,超市也有57億,可以看出民生通路對於小額支付的需求。

定期票創造94%續購率,改變生活與消費習慣

 

去年悠遊卡比較大型的政策,是推出雙北公共運輸1280元的定期票,陳亭如透露,推出近一年的時間已經賣出230萬份。

陳亭如觀察,消費者因為買了定期票,會將小額消費的行為集中到單一張卡片上,以過去三個月來說,定期票的客戶就貢獻了2.2億元的小額交易,其中有以信用聯名卡購買定期票為最大宗,比例達56%

定期票對於交通運輸最顯著的改變,就是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次數增加了「做好坐滿的人變多了,很多人都會搭滿6~7天。」也就是說連假日都會選擇以大眾交通工具優先,平均每人在設定定期票後,都增加41%的乘車率

此外,轉乘平均次數也從每人每月的5.55次,成長到8.70次,「這也會改變生活動線跟經濟動線」陳亭如觀察,因為一票到底的型態,許多人就會中途下車、轉乘,每卡每月平均在交通上的使用金額達到1620元,中途下車、轉乘次數變多,自然也帶動沿途商家的小額消費成長,「走得更遠,消費得更多。」陳亭如表示定期票推出一年的時間,已經創造94%的續購率

 

文章出處: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53223/easycard-go-cardless